加入我们的十周年纪念活动!-- 与PIM一起庆祝十周年纪念!

Alumni分享 | 宋依丹:运动员的人生不止赛场

北京冬奥会前不久落下了帷幕,但冬奥引发的全民滑雪风潮和运动员令人敬佩的体育精神还在持续地影响着我们。我们欣赏着赛场上远动员们的风采与荣光,但当比赛落下帷幕,赛场之外的他们又该如何继续发光,实现自己未来美好与理想人生的探索呢?

今天的校友访谈来自Yidan,焕新计划的创始人兼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赛艇协会教育委员会以及运动员长期发展委员会的主任。怀揣着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持续探索自身潜能的平台的愿景,Yidan在2019年参加了PIM模拟基金会项目。随之不久,Yidan创立了“焕新计划”——运动员可持续发展公益项目,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个人可持续发展与职业转型发展提供公益支持。

在创立焕新计划之前,Yidan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事务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项目与课程的设计。一直以来,她都在教育行业中探索着,对教育与公益事业充满热忱。教育于她而言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因为她能看到教育是如何让大家成长和改变,从而走上一条由自我力量驱动的发展道路。正如她和她的焕新计划一直坚持的那样——挖掘运动员们内心蕴藏的巨大能量,找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在赛场之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017年底的时候,北京正流行一股“创业热”,身处商学院的我身边总是会听各种各样的人在谈论创业的想法。那时候我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创业,只觉得我会在高校一直做下去,可能会把它当成一个长久的事业。但因为我老公从事体育行业,他非常的热爱体育,就如我热爱教育行业一样。他会经常和我科普体育行业,以及描绘这个行业正在如何飞速地发展,所以基本上我之前对于体育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他和他的职业积累。

在一次偶然与朋友闲聊的过程中,他有提出来过一个想法:他认为我们国内的体育教育的发展其实是不平衡的,包括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除了顶级运动员以外,相对来讲经济水平没有到达巅峰的运动员在教育层面上的缺失或者不平衡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在竞技水平上面,他们的体育能力很强,可是来自课堂的教育和练习却远远不够。由于写作文书处理、职场沟通、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都相对薄弱,这导致他们在离开赛场以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在再就业过程中遇到很多挑战,甚至产生与社会脱节的失落感。所以他认为,一个能够平衡体育和教育双方面发展培养均衡人才的教育机制或者学院,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因为我自己是做教育行业的,在他讲出这个想法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被击中了,然后就开始忍不住畅想他所描绘的理想的学院。

那之后我就一直在想,关于运动员的人才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如果能从根源上寻求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运动员从事的是一项青春职业,他们在青少年时间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训练上,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和就业机会。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也关系着竞技体育行业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整个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教育人来讲,我们始终要怀抱着怎样去以教育公平性为己任,去为想要支持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发展机会,而不只是服务特定的一群人。于是2018年暑假,我决定从学校辞职,以运动员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开始去跟很多人去聊,也就有了后来的焕新计划。


当时市面上也有一些其他公益机构在做运动员公益教育培训,但他们的思路更多的是给予运动员一些像教练证这样的实用技能培训。但我始终认为还是那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我最初设计这个项目时,我认为还是要用教育的力量去启发运动员,给他们自信,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清晰了,同时内在驱动力又建立起来了,他自己的车轮就会转起来。网上有非常多技能型的学习,英语、Excel、包括面试的技巧……有非常多他们可以去学习的渠道,但问题在于源泉怎么打开,我觉得那个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当一个运动员的社会身份转变到非运动员时,这种社会身份的转变其实会带来非常大的迷茫。这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建立一个新的自我认知。如何在他们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梳理清晰,让他能够对自我有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清晰的认知,从而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更有勇气,也是我所相信的教育的力量。

不做技能性的培训,而是打开他们内在动力的源泉,帮助他们在个人人生探索过程中建立一个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加拓展的底层思维系统。帮助他们适应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焕新计划与其他项目的不同之处。


不光是运动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之中,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面临自己退役转型的人生转折点。这是另外一个旅程的开启,它不应该是一个愁云惨淡的形象,而是一个非常值得被祝福的人生新旅程。所以我希望给他们一个项目去祝福他们,让他们知道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和值得探索的事情。就算碰到很多的挫折、挑战、和一些不靠谱的人,依然不妨碍它是人生的很棒的一个新旅程这件事情。所以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些力量感和一些祝福,同时也可以让他们的焦虑迷茫不自信,在这个项目之中去得到一些释放和break。

喘一口气,放松下来,清空一下自己,才能够找回自己内心的力量。这有点像在开会的过程中的一个refresh的 break,吃了点东西,我们休息了一下,然后再出发那种过程。所以我觉得这种refresh的过程,我当时就是脑海里面就蹦出了两个字:「焕新」。


在我做成了这件事情以后,有很多人来跟我聊说,“我觉得你做的运动员焕新计划特别好,特别有社会意义,我想支持你!”但当时还是从0到1的时候,其实有挺多人蛮不看好的。其中有一个女孩,当我在跟她讲这个设想的时候,她曾劝我说,做这个项目没有前途。我问她为什么。她解释说,“因为运动员的思想认知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认知挺固化的,你教他们是教不会的,他们可能也都这么大了,都是成人了,是改变不了的。” 然后我当时有一点生气,觉得你作为一个高学历的人,你怎么能这样去评价运动员这一群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直觉是运动员不是他们说的那个样子,不是那种学不会的,反而应该是更优秀的学生才对。如果说出现了他们学不会的这种情况,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不快的交谈其实也激发了我一定要把此事做成的决心。

我还记得当时发出招生推文的头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心想筹备了这么长时间的项目,万一运动员要是不买单怎么办?但自发布后,第二天早上开始我的手机就不停地在接电话,很多人打电话来来咨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以及他怎样才能参与进来。没有任何宣传,仅仅只是公众号一篇文章,我们阅读量最后达到了1万左右,报名人数有500多个人,最后只录了50个人。我从早上接电话一直接到晚上,我心里才踏实了。至少从他们的反馈来看,运动员们与焕新产生了共鸣,焕新真的击中了他们的需求。

运动员是一群极具价值感与能量的人,我也希望能够通过焕新更多地把他们闪光的那一面展示给社会大众。当更多的人被他们闪光的那一面所吸引和震撼的时候,他们肯定会对这一类的人才有新的认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跟资源。


最开始的时候我想去把焕新做成一个非公益教育项目,因为我毕竟是从商学院出来的,还是希望能够在商业上面自负盈亏。但经过调研以后,我发现运动员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面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跟我所设计的方向是不匹配的。我不希望我的项目是只针对那些冠军运动员,也希望可以吸纳那些同样优秀但没有能站上顶峰的那些运动员们。

那时有朋友建议我,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公益性的项目,这样可以跟基金会合作,也能容纳更多的资源进来。但我过往的认知里并没有做过公益教育项目,怎么办?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项目是不是应该做成一个nonprofit的项目,所以我想我得学点东西,也造就了我跟PIM的结缘。

当时我参加PIM19年的Model Foundation,很多人都怀揣着想要解决一个更大更宏观的社会问题的理想,有的是可持续渔业,而有的可能是智慧农业。我觉得我还是非常聚焦的,就是锚定了想用社会企业和公益项目的方式解决运动员人才可持续发展难的社会问题。于是在Model Foundation之后,我就开始了募资的过程。在尝试了联系四五十家企业和数十所高校之后,最后三家企业愿意出资,两家高校愿意合作,以及得到了一家官方协会的支持,第一年的焕新就这样诞生了。从设计到调研到落地,整个课程研发跟孵化的时间其实是经历了10个月之久,就像是一个怀胎生育的周期。如果我不是来了Model Foundation,我不会下定决心把焕新做成公益的项目,后面的很多事情可能也都会改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和运动员一样,在职业发展的转型与迷茫期,需要有好的教育项目的参与进来。


从创立到现在,目前我们的运动员社群大概有五六百人。今年希望去做一些能真正帮助他们链接更多商业发展的机会,包括简历的修改和推荐、一对一职业发展咨询、定向商业资源对接等等。希望可以给他们一些所谓的更实用的、更接地气的、更能够照顾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和他们个人事业追求方向的职业发展服务。

今年冬奥会彻底将聚光灯投射到了运动员的身上,所以我们的Campaign是——群星闪耀,绽放体育光芒。希望我们看到的那些运动员,他们都是一个发光的小行星,可以在2022年充分地去绽放他们自己的体育光芒,探索未知的可能性。而焕新团队自己,也将一直走在探索未知的旅程上。


欢迎大家添加小助手微信
👇了解更多参与PIM活动和与PIM互动的方式👇

扫描二维码向PIM介绍自己~加入我们的人才库
👇优先获取更多实习资讯👇


PIM益启未来(曾用名PIM益启慈善)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国际社会创新企业,旨在为新一代青年人提供教育、资源和网络,赋能他们成为有使命感的领导者和有效用的创变者。我们与高校、基金会和社会组织等伙伴密切合作,基于“从做中学”的模式,开展教育、领导力、能力建设项目,支持青年人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自创办以来,PIM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福布斯》、《经济学人》、《星期日南华早报》等权威媒体的广泛认可。

Founded in 2013, PIM (Purpose in Motion, formerly Philanthropy in Motion) empowers young people with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networks to become mission-driven leaders and effective changemakers. We partner closely with stakeholders (including universities, founda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programs and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founded on a “learning by doing”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and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PIM is recognized by Forbes (30 Under 30 Social Entrepreneur), The Economist, and other well-known institutions for our work in the social impact space.